肌电传感器(EMG)的电极种类根据其设计、用途和信号采集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分为 表面电极 和 侵入式电极 两大类,每类又有不同的细分类型。以下是常见的肌电电极种类及其特点:
1. 表面肌电电极(sEMG)
用于非侵入式检测肌肉表面的电活动,适用于运动科学、康复工程和人机交互等领域。
(1) 湿电极(Gel Electrodes)
材料:Ag/AgCl(银/氯化银)电极,涂有导电凝胶。
特点:
阻抗低(通常 <10kΩ),信号质量高。
需要定期补充凝胶,长期佩戴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应用:临床EMG、实验室研究。
(2) 干电极(Dry Electrodes)
材料:金属(如金、不锈钢)或导电聚合物,无凝胶。
特点:
无需凝胶,适合可穿戴设备。
阻抗较高(>100kΩ),易受运动伪影影响。
应用:智能手环、运动监测、假肢控制。
(3) 纺织电极(Textile Electrodes)
材料:导电纤维(如银纤维、碳纤维)嵌入织物。
特点:
柔性好,适合长期穿戴。
阻抗较高,需紧密贴合皮肤。
应用:智能服装、长期健康监测。
(4) 高密度电极阵列(HD-sEMG)
结构:多个微小电极(如64或128通道)排列成网格。
特点:
可提供肌肉活动的空间分布(肌电成像)。
数据处理复杂,计算需求高。
应用:运动科学、神经肌肉疾病研究。
2. 侵入式肌电电极
直接插入肌肉或接近神经,用于高精度信号采集,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
(1) 针电极(Needle Electrodes)
类型:
同心针电极(Concentric Needle):中心导线+外围绝缘套管,记录局部MUAP(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单极针电极(Monopolar Needle):单根细针,需配合表面参考电极。
特点:
空间分辨率高,可检测单个运动单元。
有创,可能引起疼痛或轻微出血。
应用:临床肌电图(诊断肌病、神经损伤)。
(2) 细丝电极(Fine-Wire Electrodes)
结构:极细(直径约0.05–0.1mm)绝缘金属丝,尖端裸露。
特点:
比针电极更柔软,适合动态肌肉监测(如运动学研究)。
信号稳定性较差,易受干扰。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吞咽功能评估。
(3) 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s)
结构:多个微型电极(如犹他阵列)植入肌肉或神经。
特点:
可记录多个运动单元或神经信号。
需手术植入,用于长期研究。
应用:脑机接口(BCI)、高级假肢控制。
3. 特殊类型电极
(1) 无线肌电电极
特点:集成无线传输(如蓝牙),减少导线干扰。
应用:移动监测、运动员训练分析。
(2) 柔性/可拉伸电极
材料:导电弹性体(如液态金属、石墨烯)。
特点:贴合皮肤,适应动态运动。
应用: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
电极选择关键因素
总结
表面电极(sEMG):适合无创、大范围肌肉监测,如康复、运动科学。
侵入式电极(针/细丝):用于高精度临床诊断或科研。
新兴技术:干电极、柔性电极、无线电极推动可穿戴EMG发展。
电极的选择需根据 信号质量需求、舒适度、应用场景 进行权衡。
上一篇:肌电电极技术原理
下一篇:肌电图与运动神经传导原理
冠隆医疗专注生物电传感技术,为生物医学、神经科学、运动科学、心理学、人机互联、感知和意识等领域提供可靠的产品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