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脑电图检查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包括小婴儿期(足月出生后4~8周)、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6岁)、学龄期(~12岁)和青少年期(~18岁)。指南一中的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也适用于儿童脑电图检查,此处主要提出对小婴儿期和低龄儿童(婴幼儿期至学龄前期)脑电图检查的技术要求,但不包括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脑电图的特殊性,需要有特殊的技术要求。
一、低龄儿童(亦包括智力障碍的年长儿童)
1.1 检查准备
除重症患儿外,建议在检查期间有家长陪伴安抚,以最大限度获得患儿的合作。对必须进行床旁脑电图记录的重症患儿,技术人员在检查前应首先了解患儿的相关病情和记录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2 电极设置
国际10-20系统的21个电极能满足大多数临床需要,成人的标准导联设置同样适用于低龄儿童,不应减少电极数目。
1.3 电极安放
低龄儿童或智障患儿在脑电图记录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伪差,要特别注意电极的固定。推荐使用盘状电极,以导电膏、医用胶纸及弹力帽妥善固定电极。不推荐使用桥式电极,不应使用针电极。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电极位置和测试阻抗,随时对出现问题的电极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非常不合作的儿童。
1.4 记录参数调整
低龄儿童的脑电活动电压大多高于年长儿和成人,可根据需要适当降低灵敏度(降至10μV/mm,甚至20μV/mm),但对低波幅快波活动仍应使用较高灵敏度显示(如7μV/mm)。在同一脑电图室 或癫痫监测单元,儿童脑电图和其他生理参数的设 置与成人相同。
1.5 睁-闭眼试验
应尽可能记录到足够的睁眼和闭眼时间。对3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采用被动闭眼方式(技术员或家长用手捂住患儿的眼睛),如同玩“躲猫猫”游戏一样,通常能够成功记录到后头部优势节律。
1.6 诱发试验
对于有合作能力且无禁忌症的儿童,推荐在记录开始时进行过度换气试验,记录结束前进行间断闪光刺激(IPS)试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足够的自然睡眠。对高度怀疑典型失神发作或其他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患儿,如果过度换气未能诱发出阳性结果,进行第二次过度换气可能会提高阳性率,但需要充分考虑到患儿的耐受能力,且两次诱发试验应至少间隔10min。1岁以上的儿童应常规进行IPS试验,至少应完成睁眼状态下的IPS。对于能够充分合作的儿童,推荐完成所有IPS程序(见指南二)。
1.7 记录时间
应尽可能获得从清醒期、困倦期、入睡到觉醒的连续记录,必要时可增加记录时间。应尽可能记录自然睡眠状态,必要时可进行睡眠剥夺。对于非常不合作或有行为异常的患儿可应用药物诱导睡眠。是否使用药物诱导睡眠由脑电图医师决定,但须考虑诱导睡眠的药物对脑电图记录的影响。
1.8 刺激试验
对于有意识障碍或脑电图模式恒定不变的患儿,应在监测结束前给以视觉、听觉或躯体感觉刺激,并在记录中予以实时标注,以观察脑电活动对刺激的反应。过早给予刺激可能中断正常睡眠周期,或因意外觉醒过程产生大量伪差影响阅图。
1.9 临床观察
在整个记录过程中,技术人员应持续观察患儿的状态,并在记录中标注。如出现疑似癫痫发作的事件或行为,进行VEEG监测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小婴儿(足月产后4~8周)
2.1 基本临床信息
小婴儿脑电图监测需获得患儿出生时胎龄
(Gestational age,GA)、出生后年龄和受孕龄(Gestational age,CA),以上各项均精确到周(见指南八)。这些信息对脑电图的判读非常重要,因为一个胎龄30周的早产儿,即使出生后年龄已到2月龄(8周),其矫正胎龄也仅为CA38周,刚刚达到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的水平。在脑电图检查前还应了解患儿的相关临床信息和当前用药情况。如患儿体温过低或处于低温治疗期,应同时记录体温。
2.2 记录时间
小婴儿的脑电图检查应尽量安排在喂奶时,安装电极后在开始记录前喂奶更容易入睡。避免使用镇静药物诱导睡眠。由于清醒期常有大量运动和其他生理性伪差,导致脑电图判读困难,因此对 小婴儿主要是评估睡眠期脑电图。为此需要延长记录时间,至少包括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20~30min的记录时间通常是不够的。如果未记录到明显的清醒-睡眠周期,需要至少60min的记录来证实脑电图模式始终无明显变化。长程VEEG监测能获得更完整的信息。
2.3 电极安放
这一年龄段的小婴儿接近新生儿,头围小,可使用国际10-20系统的全部21个脑电记录电极,也可使用新生儿的电极方案,即9个或11个脑电记录电极。9个记录电极为10-20系统的Fp1/Fp2、C3/C4、T3/T4、O1/O2和Cz,其中Fp1/Fp2也可改为Fp3/Fp4(位于Fp1/Fp2和F3/F4中间的位置)。11个记录电极是在上述9个电极的基础上增加Fz和Pz。参考电极位于A1和A2(详见指南八)。应尽可能通过测量确定电极的准确位置。电极位置需要避开静脉输液、头皮血肿等部位,同时相应调整对侧电极位置,使其左右对称。技术人员应将电极位置的调整标记在记录中,并在脑电图报告中予以说明。电极类型和固定方式同儿童脑电图操作。不应使用针电极,盘状电极不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以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损伤。为防止在娇嫩皮肤上过度操作或磨损皮肤,电极阻抗可控制在10k。以内,但要特别注意电极之间的阻抗平衡,避免过大的阻抗差。
2.4 多导生理记录
需要同步记录心电图、肌电图(下颌)、眼动图、呼吸等多导生理参数(见指南八)。因为在这一年龄段的脑电图模式与觉醒-睡眠状态相关性仍然比较差,需要结合多导生理参数才能准确评估婴儿的状态。多导参数记录也有助于识别生理性伪差(如心电伪差或呼吸机伪差)。此外,非脑参数的变化可能与患儿的疾病状态直接相关,如呼吸和心率的变化对有呼吸暂停发作的婴儿非常重要。
2.5 导联组合
如使用10-20系统的全部19个记录电极,可按照指南一的推荐。如使用新生儿的电极方案,可参照指南八的新生儿导联组合,包括多导生理监测。不论是在新生儿或小婴儿,中线电极(Cz)都是不能省略的,该部位对记录到病理性的Rolandic区正相尖波是必不可少的。
2.6 临床观察
技术人员在记录全程中应持续观察患儿的行为状态,并在记录中标注。如疑似癫痫发作或需要对其他特殊事件进行鉴别,推荐进行长程VEEG监测。
上一篇:脑电图诱发试验技术标准
下一篇:视频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
冠隆医疗专注生物电传感技术,为生物医学、神经科学、运动科学、心理学、人机互联、感知和意识等领域提供可靠的产品与解决方案。